庄子的故事(精选37篇)

庄子的故事(精选37篇)

庄子的故事(一):

呆若木鸡:深藏不露,动静以时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训好鸡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周宣王高兴极了,立即带着这只鸡去斗鸡了。

庄子的故事(二):

道法天然

春秋战国的思想家庄子,有一次,阳光现已爬到半空了,他仍然长睡不醒。

忽然,门外有人驾车而来,轻叩庄子的.房门。

原先是楚威王久仰庄周大名,欲将他招进宫中,辅佐自我完成图霸天下的事业。所以,他派了几位大夫充当使者,带着厚礼来聘请庄周前去楚国担任卿相。

使者不敢惊醒庄子,于是站在门外等候。大约半个时辰后,庄子才慢悠悠地开门出来。

使者拱手作揖,说明来意,呈上礼单。

不料庄子并不看礼单,反而仰天大笑,说:“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位,请转告威王,我不能去朝廷做官,感激他的厚爱。

你们应当都见过君王祭祀天地时充作牺牲的那头牛吧!它本来在田野里生活得自由自在,但一旦被选作了祭品后,虽然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倘若它不想当祭品,还有可能吗还来得及吗

去朝廷做官,就和这头牛一样了。天下的君主,在他势单力孤、天下未定时,往往招揽海内英才,礼贤下士。一旦夺得天下,便为所欲为,视民如草芥,视功臣为敌手,真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你们说,去做官又有什么好结果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荷色菊香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费尽心机去争名夺利,岂不是太无聊了吗”

使者见庄子对于世情功名的洞察如此深刻。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怏怏告退。

庄子的故事(三):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chú),子知之乎?

夫(fú)鹓雏(yuān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yuānchú)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é)?”

庄子的故事(四):

与惠施论鱼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欢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立刻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样明白鱼的.欢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样明白我不懂鱼的欢乐呢?”

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庄子的故事(五):

庄子蝶梦

白元村东的蝴蝶山下,有庄子隐居的蝴蝶洞,《中国文物地图集》记载,白元村有《庄子洞》和《周漆园吏庄子墓》。庄子墓仅存一个小土丘,庄子洞保存完好,洞内有泉水涌出,被称为“不老泉”。庄子洞内石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料礓石结核,朦胧看去这些石结核犹如各种姿态的蝴蝶。

《庄子?齐物论》记其事:“昔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庄子著作中有二百多则寓言故事,经过一个个生动趣味的故事宣传哲理。风格幽默,想像丰富,具有浓厚浪漫色彩。他讲到鲲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写疱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有馀地矣。”此外,象“螳螂挡车,不自量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后边有猎人”、“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等成语典故,均出自《庄子》之书。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其学说是治国、齐家、修身的哲学,也是长寿之道。

《庄子》是一部奇瑰恢宏、贯串天人的钜著。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这部书所倾倒激赏。书中最令人崇仰的,是那种豁达无碍、逍遥宇宙的精神---「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读了《庄子》,不觉胸中猥琐烦鄙一扫而空,这不也是一种「神通」吗难怪后世的道教人士乾脆把他尊为「南华真人」。以类比演绎解释天然现象,不仅仅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更是一位敏锐的天然观察家。

庄子以为,「道」无所不在,即使蝼蛄蚂蚁的虫子,也可发觉 「道」。庄子豁达无碍、逍遥宇宙的精神,连前来「找碴」的东郭子,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庄子的故事(六):

视权贵如腐鼠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梁国是不怀好意,想代替您的相位。”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此刻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这个世界上名利并不是唯一的指标,人生也不必须都要完成这个指标。

你汲汲于求的,可能是别人厌恶的死老鼠。

人生在世,不能被别人挟裹,为了大众的目标去活,你得活出自我的样貌,按照自我的'意愿去过,这样的一生才算没有白活。

庄子的故事(七):

死亦可乐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野四合。

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

半夜时,骷髅出此刻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景,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貌,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曾言“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在道家看来,活着就像是劳苦,死去就像是休息。对于生死,道家一向看得很开,他们认为人生一世,酸甜苦辣都尝过,生命最终的时刻,一切是非烦恼都一齐化为泥土,随着一把火归于天地大道,又有什么不好。

庄子的故事(八):

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弟子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能够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

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貌?骨骼、五腑六脏,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理解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争斗摩擦,精神耗尽象马飞奔一样,而自我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亡,可不谓大哀乎!

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吗?”

庄子的故事(九):

楚王聘庄子为相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特意派了两个大夫(官名)去聘请他为相。两大夫在谈水找到正在钓鱼的庄子,说明来意。

庄子听了,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枯骨龟甲还被楚王珍藏着,你们说这个畜性多幸运呵!”两大夫还不太懂这个意思,还以为人说的.是楚王敬贤之意。

不料庄子冷笑道:“我呢,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为至少还活着,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愿意让楚王供奉珍藏。”两个大夫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庄子的故事(十):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

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再世,也无可奈何。

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此刻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样可能呢”

庄子的故事(十一):

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得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对,她刚死时,我怎会悲伤呢?然而,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在庄子看来,生老病死就像四时交替,都只是天然现象而已,人不必有什么忧虑,也不必有什么痛苦。人源于天然,再回归天然,说到底,可是是正常的生死轮转,他依然在天地之间,只要怀着这样的想法,人又有什么好痛苦的呢。

庄子的故事(十二):

巧论三剑,一言兴邦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异常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遇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能够起死回生,其说能够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假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遇,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庄子答:“臣持什么剑都能够。可是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大王点头,道:“愿闻三剑究竟何样?”庄子道:“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大王好奇相问:“天子之剑何样?”庄子道:“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愕,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维。此刻一出,匡正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谓天子剑也。”

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何如?”庄子道:“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此乃诸侯剑也。”文王听了,频频点头。

文王之后问:“庶人之剑又如何?”庄子道:“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浓眉长须者所持也。他们衣服前长后短,双目怒光闪闪,出语粗俗不堪,相击于大王之前,上斩脖颈,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剑,无异于斗鸡,─旦不慎,命丧黄泉,于国事无补。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却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深感遗憾!”赵文王听了,立刻起身牵庄子双手上殿。命厨师杀鸡宰羊,好酒好菜款待庄子。赵文王绕桌三圈。庄子见了,道:“大王且请安坐定气,臣剑事已奏完毕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赵文王自听庄子畅论三剑后,三月未出宫门。自此戒绝好剑之痛,一心治理国家。那些剑土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个个心怀忧惧,不久都纷纷逃散或自杀了。

庄子的故事(十三):

匠石运斤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我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明白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以往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能够搭配的伙伴现已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能够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能够与之论辩的人了!”

人生在世,历经坎坷,每个人都会修炼成一把锁,千奇百怪,形状各异。锁里都锁着自我那颗心,日复一日,孤独难解。

每个人都会孤独,而孤独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各自的钥匙,无论是棋逢对手,还是高山流水,只要有一种,孤独也就有了解药。

庄子的故事(十四):

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样没人砍伐。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一样的标准下,有着不一样的价值。

有时候看似无用也是用。

人不能总是用“利益”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天生万物,各有不一样,不单为取悦人而存在。

树木弯曲,虽不能用,可是却不能妨碍他自由自在的生长,这远比成为栋梁更有用。

就像教育小孩,虽然小孩不能成为社会栋梁,可是却不妨碍他发展自我的兴趣,他的长大本身就有价值。

庄子的故事(十五):

庄子论天地初,不信神鬼

在庄子的时候,上天神明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事,异常是贵族,自认为他们的富贵命运都是他们亲爱的上帝所赋予他们的特权。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恍兮惚兮”,就已不承认天地神造论,老子还说“道象帝之先。”

到庄子进一步从逻辑上解释了这句话,他说“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能够生出物质的原始的东西必须是超越物质形式的更高级的东西,它不是物,所以不能认识,无法说他如何存在。

所以他根本不使神鬼。他说“夫大块(天地)载我以开,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活着就是活着,管他死后,他老婆死了,他敲着装的盆子,边敲边跳边歌边舞。朋友也是哲学家的惠施批评他不通人情,不会惋惜悲痛。

庄子说:“人本无生死,形气相变,是正常现象,你懂什么!”真的',我们身上每时每分都在不断的生死代致,到必须时候,一个过程天然结束,有什么好悲喜的呢?

实际上,这是在挑战神鬼论的同时,揭示的极为高深的哲理呵。

庄子的故事(十六):

魏王召见庄子

庄子贫困,靠编草鞋过日,向监河侯借过米。按理,他为了处理无米之炊,应当象孔子困于陈蔡一样,苟且就食,而在鲁哀公国宴上才讲究“肉不正不食”。但他没有这样做。

魏王召见庄子,见他一身补丁,问道:“先生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这么狼狈呢?”他是一针见血地回答:“活在这种世道,怎样能够不狼狈呢?”言下之意,世道上昏下乱,衣锦玉食的人统统都是生疮流脓的家伙。

庄子的故事(十七):

庄子论美女不美

庄子说,世界上的事没有绝对的真理。你说左传毛嫱、骊姬是大美女,那只是一些人的.看法,至多是人的看法。如果普天下的万物唯其后最美的话,那么,鱼见了美女为什么根本不欣赏,反而掉头就跑呢?

他又进一步说,人睡湿地会得病,而泥鳅却以湿地为天堂。再进一步,泰山比秋毫之未大,可是泰山比之天地也可是是秋毫之米,则秋毫也能够为山……

说这些干什么了?原先他的话中有话,他是说:你说某人美,我看不必须美;你说某人是圣贤,我看不一事实上是圣贤;你说他高贵,我偏说他在另一方面看是极其卑劣下贱……

题旨:物各有其用,尽其用,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庄子听了,说:“先生,您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人善于配制防治冻手的药,他家祖祖辈辈都用这种药涂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过日子。

庄子的故事(十八):

有用和无用

庄子行走在山林间,看见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但一些伐木工人却坐在树下休息,并不砍那棵树;庄子就问:“眼前就有—棵大树,你们为什么不砍呢”

“大是大,却一点用也没有。”伐木工人说,“它长得弯弯曲曲的,做栋梁不适宜,做家具也不适宜。”

庄子感叹道:“这棵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呀!”

下了山,庄子去拜访住在山脚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见了庄子十分高兴,便叫童仆杀只鹅来款待庄子。童仆问道:“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

主人说:“会叫的留着看家,不会叫的没什么用,就杀它好了。”

过了一天,庄子的学生就这两件事很疑惑地问庄子说:“昨日在山林中看到的大树,因为形态不好才得以享尽天年,此刻,主人的鹅却因为不会叫而被宰杀,在有用与无用这两者间,教师您要选择哪一个”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有用与无用之间,看起来好像近似于道,其实不然,所以还是难免有牵累。如果真能顺乎天然而遨游于世事之外,就不会这样了。不受称誉也没有非议,应世时或显现如龙或屈曲如蛇,跟着时势变化,不愿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受限;处世时或进或退,与天然相和顺,自在地遨游在万物的根源;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哪会有什么牵累呢!这是神农、黄帝治世的法则呀!

“至于万物的私情,人类的习惯对此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损,有锐利就有挫伤,有尊贵的就有被排挤的,有有作为的就有有欠缺的.,贤能的人会遭到算计,不肖的人也会被欺侮,所以怎能偏执于任一方呢悲哀呀!学子们要谨记,仅有顺乎天然才是梦想的境界呀!”

庄子的故事(十九):

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天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庄子还有一个故事叫“买椟还珠”,一个人买了一个包装精美的夜明珠,结果他留下的.精美的外盒,把里面的明珠还给了卖家。

外面的盒子是名,里面的珠子是实。乌龟死后骨头被珍藏供奉是名,在水中潜行曳尾是实。

买珠人看似愚蠢可笑,可是生活中又有多少因名弃实的事情发生呢?

为了名利而舍弃健康,放弃和父母的团聚,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是“买椟还珠”吗?

庄子的故事(二十):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的故事(二十一):

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欢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样明白鱼的欢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样明白我不明白鱼的欢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明白你欢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明白鱼的欢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明白鱼的欢乐呢’,既然你明白我明白鱼的欢乐还问我?”

这个故事变成了之后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心之间的不一样,远远超过人鱼的不一样,人心七窍,混杂着生活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不一样的轨迹给不一样的人带上不一样的烙印,不一样的习惯。

人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身边的人和事,只可是,有的被岁月打磨成哈哈镜,有的被打磨成放大镜,不一样的镜子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彼此之间都是无法理解的隔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不应当轻易对任何人和事下确定,人心各异,要懂得尊重不一样,走好自我的路,现已很不容易了。

庄子的故事(二十二):

齐一万物,莫强分别

弟子问:“人与天地相比,谁大谁小,谁贵谁贱?”庄子道:“人成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立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实在太渺小了,又凭什么自尊自大?计四海之位于天地之间,不似蚁穴之在大漠中乎?计中国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仓库中吗?天地万物无数,人可是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马体乎?”

弟子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庄子说:“有这方面的意思。”弟子问:“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末为小,能够吗?”

庄子道:“不可!任何物体,从度量上讲无法穷尽,从存在的时间上讲又无休无止;能够无限地分割下去,来无始,去无终。所以,大智大慧的人对待远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为少,大而不以为多,知量上各无穷也。他博通古今:远古虽遥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虽伸手可及,亦不踮脚去取,知时间上各无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虚消长、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他明白天道坦荡,故生而不悦,死而无憾,知终始之变化也。计人之所知的东西,远不如其所不知的东西多;其生之时,不如其未生之时长久。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如此则迷乱而无所获世。由此观之,又怎能明白毫末就足以定为至小至细的界限呢?又怎能明白天地就足以穷尽至大之域呢?”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您是说:大中有小,不要以大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为小。”庄子道:“似不确切。不如说:大上有大,小下有小。大无穷,小亦无穷。”

弟子问:“那物里物外,怎样来分别贵贱,怎样去区别小大?”庄子道:“站在道的.立场去看,万物无贵无贱;站在物的立场来看,自贵而相贱;以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自我本身,都以外在的荣辱毁誉作标准。以外在的差别去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毫末如同丘山,则无所谓大小之别也。古时候诊尧、舜相禅让而称帝,但子之与燕王哈相禅让而亡国;商汤王、周武王相争而称帝,但白公争夺王位却自取灭亡。

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梁之行,贵贱有时,不必须常贵常贱。大柱能够撞破城门却不能塞住洞口,用途不一样也;骐骥一日奔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猫,技能有别也;猫头鹰夜能抓蚤,明察毫末,但白天即使双目圆睁却不见丘山,性能有限也。帝王禅接有不一样的方式,或同姓相传,或传给他姓;三代间继承的方式也不一样,或父子相继,或兴兵讨伐。但如不合时宜,有背世俗。则称之为篡夫。如合其时,顺其俗,则称之为义士。可见贵贱有时,不由自主也。我说弟子,你怎能了解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庄子的故事(二十三):

庖丁解牛

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能怎样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现已超过一般的技能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此刻,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技能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技能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所以,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细心翼翼地增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十分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解析:庖丁解牛能够做到一刀下去,刀刀到位,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做事应处处细心,还要坚持着一种谨慎细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顺其天然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庄子的故事(二十四):

呆若木鸡

译文: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训好鸡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周宣王高兴极了,立即带着这只鸡去斗鸡了。

解析:庄子认为,真正有大智慧、有着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应当是藏而不露的,他们的表现也许是愚钝,笨拙和胆怯的。可是,在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冷静、沉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本事。

庄子经过这则寓言,阐述了道家的辩证思维,即“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

庄子的故事(二十五):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震四合。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旁边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

半夜时,骷髅出此刻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景,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貌,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的故事(二十六):

望洋兴叹

翻译:秋天按时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向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欣然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我那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

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明白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我了。’这正是说我呀。并且,我还以往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此刻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面前,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久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解析: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我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庄子的故事(二十七):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知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的故事(二十八):

朝三暮四

译文:有一年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他的猴子说:“此刻粮食不够了,必须节俭点吃。每一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样样”这群猴子听了十分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样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一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样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我现已胜利了。

解析:朝三暮四阐述了这样一个哲学道理,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人们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一样性质,而不明白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终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终我们将会发觉 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仅有一种。

庄子的故事(二十九):

贤不自贤

【原文】阳子之宋①,宿于逆旅②。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③。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释】①阳子:孙阳字伯乐,秦穆公臣,善御。②逆旅:古代对旅馆的别称。③恶:丑陋。小子:指男性青年。故事解读;贤者为何不贤,因为他自持外表美有才华,故看不起别人。而那不贤之人却很热情,待人和善,故不贤者能贤。贤与不贤,不是看其外表的美丽,才华出众,还要看其内在素质。现代社会对这些是不重视的.,所以好人渐渐没了。

庄子的故事(三十):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此刻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样可能呢’”

庄子的故事(三十一):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弟子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能够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貌骨骼、五腑六脏,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理解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争斗摩擦,精神耗尽象马飞奔一样,而自我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吗”

庄子的故事(三十二):

鸱得腐鼠

【原文】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②:“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③。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④,子知之乎?夫鵷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⑤。于是鸱得腐鼠⑥,鵷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辩客,名家的代表,庄子的好友。相梁:在梁国做国相。梁:魏国中后期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②或:有的人。③国中:国都。④鹓雏(yuānchú):古书上指凤凰一类的鸟。在传说中是瑞鸟。用以比喻贤才或高贵的'人。⑤止:栖息。练实:竹子结的子,也称竹米、竹实。醴(lǐ)泉:甜美的泉水。⑥于是:亦作“于时”。当时,这时。鸱(chī):古书上指鹞鹰。

故事解读;很明显庄子是在讽刺惠施,将自我地位看得太重,庄子不是这样的人,他向惠施证明自我心迹。惠施也明白庄子不是这样的人与自我不一样,自我显得狭隘了。有言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种思想也是错位的瞎猜疑,会使人远离。如崇祯,洪秀全等。

庄子的故事(三十三):

与惠施论鱼:不要把自我的学说强加于人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欢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立刻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样明白鱼的欢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样明白我不懂鱼的欢乐呢?”

解析: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庄子的故事(三十四):

鲁侯养鸟

【原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①,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②。鸟乃眩视忧悲③,不敢食一脔④,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⑤,浮之江湖,食之?鲉⑥,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⑦。(节选自《庄子·至乐》)

【注释】①御:控制;约束。殇:宴请。庙:古代贵族住房的前厅,王宫和庙宇的前殿都称庙。②《九韶》:亦作“九招”。舜时乐曲名。具: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③眩视:《释名》眩,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遙遙然不定也。④脔(luán):切成方形的.肉。⑤坛陆:坛应读作坦,坛陆,犹坦陆,即广阔的大地。⑥?鲉:泥鳅,小鱼。⑦委虵:委蛇(wēiyí)雍容自得貌。

故事解读;鲁侯对鸟是十分疼爱,爱之如婴。可鸟却没有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听话。其原因在于鲁侯没有使鸟儿欢乐的办法。鸟是在天地中翱翔,却放在笼子里圈养,这样生活不适合鸟儿生活习惯。所以好的物质生活不必须是最欢乐的,仅有适合自我的生活才是最欢乐的。人是为了大义气节而活,不为金钱名利而活,像古代的林觉民。

庄子的故事(三十五):

探骊得珠

【原文】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①,以其十乘骄稚庄子②。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节选自《庄子·列御冠》)

【注释】①锡车:赐车。锡,通“赐”。赐给,赏赐。②骄稚:骄矜炫耀。《集韵》:稚,自骄矜貌。河上:河边。上,方位词,边,畔。纬萧:纬,织。萧,蒿。织芦蒿为帘席。锻锤击。骊龙:黑龙。骊(lí):黑色。《尸子》卷下:“玉渊之中,驪龙蟠焉,頷下有珠。”頷(hàn)下巴。遭:碰到。寤(wù):醒悟。古同“悟”,理解,明白。齑(jī)细,碎。

故事解读;庄子借此来讽刺一些见利忘义,狗仗人势之人。的确得到珍珠,黄金这些值钱东西是好的,但人人觉得好的东西往往被一些强人所掌握,庄子以龙来喻国君。所谓伴君如伴虎,为了追求外在荣华而使自我处于危难之中是不值得的。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不是金钱利益而是自我生命价值和内心欢乐。

庄子的故事(三十六):

庄子在濮水河边钓鱼。楚王听说庄子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隐士,便想让他出山,辅佐自我治理好楚国。于是派两个使者带着厚重的聘礼前去寻找他。使者沿着河边找了好多天,最终在濮水的转弯处找到了他。

庄子坐在濮水边,头上戴着一顶草帽,眼睛紧紧盯着河面,两位使者不敢惊动庄子,只得轻轻地走向前去,对庄子说:“我们国王早就明白您的.大名,想请您去楚国做宰相,协助楚王料理国事,所以派我们来请您。”

庄子手里拿着鱼竿一动也不动,就像没听见一样。两个使者没办法,只好又说了一遍。等了好半天,庄子转过头看看两位使者,开口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大神龟,现已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装在一个珍贵的盒子里,供奉在庙堂之上,是这样吗?”

两位使者忙点头说:“是的,是的。”

庄子又说:“那么请问二位,这只神龟是情愿死了,留下几块骨壳受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呢?”

两位使者不明白庄子的用意,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还用说吗!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嘛,当然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了。”

庄子听了哈哈大笑,弄得使者莫名其妙。突然,庄子止住笑,对使者说:“你俩回去吧!告诉楚王,就说我宁愿像乌龟在泥里拖着尾巴爬,也不愿被供奉在庙堂上。”

庄子辞聘使者这才明白庄子的意思,又劝庄子,说:“楚王送你千金,许以为相,您还是赴任为好。”庄子说:“千金是重利,相国是尊位,但你们没见到用作祭祀的牺牛吗!把它喂养长大,然后披上绣花的披衣送入太庙,宰杀后作祭祀品,这时它就是想作一个孤单的小猪也办不到。你们去吧,不要污辱我,我不会为国事所羁,我决心终身不仕,以快我的志向啊!”两使者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

庄子的故事(三十七):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两位大夫前来聘请他出仕。大夫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头也不抬,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天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相关推荐

365bet888 Les包含Les角色的小说

Les包含Les角色的小说

📅 09-20 👁️ 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