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曹操与夏侯惇存在直接的血缘联系。
而夏侯渊作为夏侯惇的堂兄弟,与曹操这个过继来的宗族成员相比,关系自然要远一些。
至于曹仁、曹洪等曹氏宗亲,他们都是曹操的堂兄弟,与曹操没有直接血缘联系。
相较于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夏侯惇与曹操在血缘上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直系宗族,关系显然更为亲近。
魏书曰:王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孙盛曰:在礼,天子哭同姓於宗庙门之外。哭於城门,失其所也。《三国志 文帝纪》裴注
夏侯惇死后,曹丕于邺城东门为其举办丧礼。
东晋史学家孙盛对此批评:夏侯惇与曹丕同属一族,曹丕理应在宗庙门前为其发丧。跑到城门去,是失掉天子礼仪的事情。
实际上,夏侯惇是有立下战功的,但魏晋人却将这些功劳彻底抹去了。
普遍认为蜀国的历史记载被删减得更加严重。
虽然《关羽传》写的含糊不清,但它至少展现了关羽的优点和缺点。
关羽参战两次,一次是与曹操并肩作战获胜,另一次则是与刘备并肩作战失败。
这样的安排显然别有用心。
除此之外的内容,大多是些无关紧要的插曲,与其说是在评价关羽,不如说是为了凑足字数。
刮骨疗毒确实写的很生动,但这不是在编撰《世说新语》。
相比之下,魏国的首席将领在历史记录上的删减程度更是超过了蜀汉的首将,更加离谱。
不仅记录了他屡战屡败的战绩,大篇幅记载夏侯惇在帐中被抓的情节。
为了凑字数,没使用夏侯惇本人的世说段子,而是直接插入了《韩浩传》的内容。
除了战功,夏侯惇的其它贡献,藏在屯田账簿与治水石碑中。
陈留屯田(194年),首创“且耕且战”模式;
“时大旱蝗,惇断太寿水作陂,率将士种稻,民赖其利。”《三国志 诸夏侯曹传》
开凿睢阳渠连接黄河与淮河,实现“山东之粟三日达许昌”。
领河南尹期间,任内人口从战后的“户不满万”恢复至“户十二万七千”;
主持修复洛阳太学,征辟司马懿、陈群等士族子弟。
率先将夏侯氏部曲纳入中央军制;
在淮南推行“七分屯田,三分戍守”,成为曹魏边防模板。
魏略曰:楙字子林,惇中子也。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还为尚书。楙在西时,多畜伎妾,公主由此与楙不和。其后群弟不遵礼度,楙数切责,弟惧见治,乃共构楙以诽谤,令主奏之,有诏收楙。帝意欲杀之,以问长水校尉京兆段默,默以为"此必清河公主与楙不睦,出于谮构,冀不推实耳。且伏波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宜加三思"。帝意解,曰:"吾亦以为然。"乃发诏推问为公主作表者,果其群弟子臧、子江所构也。《三国志 诸夏侯曹传》裴注
夏侯惇与曹操家族的关系在曹操逝世后逐渐变得疏远。
夏侯惇家中仅有夏侯楙娶了曹氏之女,然而这段婚姻却不幸地以一场离奇事故告终。
夏侯楙被无端解除地方官职,紧接着公主伙同数位弟弟诬告他诋毁朝廷,意图谋害自己的丈夫。
之后曹操还后悔这门婚事,不过其真实性尚不可知。
晋阳秋曰:泰始二年,高安乡侯夏侯佐卒,惇之孙也,嗣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祀,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宜择惇近属劭封之。"《三国志 诸夏侯曹传》裴注
显然,魏晋朝廷中存在着一批排挤夏侯惇群体。
他们不仅搞掉了夏侯氏的后代,还几乎将夏侯惇的历史痕迹都彻底抹去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